考研手机网

报考指南
招生简章

2016年天津商业大学研究生考试自命题大纲——生食学院

2015-09-22 14:33    天津商业大学

——学术型——

课程编号:808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特别是蛋白质、核酸、酶、脂肪、淀粉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学活性、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分离和测定方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这些大分子在集体中的代谢和动态过程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要掌握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及其调控过程;围绕中心法则,考生需要对DNA复制、转录、翻译即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全面的了解,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操纵子学说和转录水平上的调控。

  二、考试的内容:

  1、氨基酸和蛋白质化学,这一部分要掌握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电点、特殊氨基酸的机构和功能、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了解蛋白质的分类及蛋白质的提取、制备、分析和研究方法。

  2、掌握酶的化学本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及作用的机理、动力学,酶的活力测定。掌握酶的概念、命名、多酶体系,固定化酶的作用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3、维生素是人类健康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维生素的主要功能,重点是作为辅酶的作用。

  4、重点掌握核酸分子的化学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核酸在生物大分子中的主导作用,了解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核酸的提取和测定的最新进展。

  5、机体或细胞中的氧化还原控制,特别是要了解生物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为生物提供能量的,掌握氧化呼吸链和ATP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合成与分解。

  6、糖代谢是整个生物代谢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代谢的枢纽,生物的合成、分解、物质的循环、能量的利用都必需通过糖代谢来连接和完成。考生务必掌握糖的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及能量的产生与转移。

  7、掌握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了解生物是如何从脂肪酸获取能量的。

  8、学生掌握蛋白质的降解,重点掌握氨基酸代谢的共同途径联合脱氨作用和脱氨作用,必需氨基酸。

  9、DNA复制是了解和掌握生物繁殖的关键,也是中心法则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也是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一个重点内容。考生应该重点掌握DNA的复制过程、复制机理、不同细胞DNA复制酶和复制机理。

  10、RNA的转录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重要过程,也是遗传信息横向流动的重要过程。考生应该掌握RNA的转录、RNA的转录后加工及在RNA指导下的RNA和DNA的合成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作用。

  11、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考生应该掌握遗传密码的主要特性和遗传密码重要意义。

  12、考生需要掌握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过程、生物学意义、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运转和调节概况与异同。

  13、现代生物技术的关键是搞清楚基因表达调控过程。考生需要掌握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过程及原核、真核生物的区别。

  14、考生应该关心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

  三、卷题型及比例:

  分析计算题30%.

  1.名词解释、填空、是非、选择题等约30%

  2.简答题约30%

  3.综合分析题、问答题或计算题约4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课程编号:809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新陈代谢、生长、遗传变异及菌种选育、菌种保藏;掌握常见常用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应用和培养方法;深入理解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和营养物质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并具有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能力;深入理解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的关系;掌握灭菌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掌握寻找新菌种的途径;掌握分离、选育和保藏微生物菌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考试的内容:

  1、微生物形态结构:

  (1)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个体形态特点。

  (2)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群体形态特点,尤其是固体平板培养的菌落特点。

  (3)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特点。

  (4)常见常用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5)病毒的形态及结构特点。

  (6)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的生长特点。

  2、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

  (1)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各类型的营养特点。

  (3)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各种方式的主要特点。

  (4)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

  (5)培养基的分类、各类培养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3、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方式。

  (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3)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4、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1)测定微生物生长的主要方法,各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指导生产实践。

  (3)各种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有害微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各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证明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各实验的设计原理及获得的结论。

  (2)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诱变育种的基本实验步骤,主要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3)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与过程。

  (4)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与过程。

  (5)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与微生物的关系。

  (6)菌种衰退的原因,菌种保藏的主要方法及各种方法保藏菌种的基本原理。

  6、微生物生态

  了解微生物分布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了解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7、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了解微生物各级分类单元的概念、微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和微生物分类现状。

  三、试卷题型及大致比例:

  1.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等60分

  2.简答题50分

  3.技能题4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微生物学》周德庆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

课程编号:810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全面的掌握,要对食品营养素成分——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物质、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以及食品的色泽风味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理化特性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要了解这些食物基本成分在食品中的分布;重点掌握在食品贮藏与加工中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影响、在食品中的功能特性及作用;理解食物成分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化学反应、功能特性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对食品科学中与食品化学相关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并能运用食品化学基本研究方法解决食品贮藏与加工中有关品质控制、配方设计等相关问题。

  二、考试的内容:

  1、水分:

  这一部分要掌握水与冰的物理性质特异性及与食品贮藏加工的关系;了解冰与水的三维氢键缔合结构;了解水与非水物质的相互作用及效应;掌握食品中水分存在状态及特性,重点是如何区分体相水与结合水以及与食品贮藏与加工的关系;了解并掌握评价食品稳定性的指标及使用,重点是水分活度相关内容。

  2、碳水化合物:

  了解食品中常见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归属与结构特点;了解并掌握碳水化合物在酸性、碱性、热加工中的化学变化及效应;重点掌握影响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反应——褐变反应,特别要很好掌握果蔬、虾等加工贮藏中的酶褐变以及广泛存在于食品贮藏加工中的非酶褐变——美拉德反应,明了发生反应的条件、主要的反应过程、结果及控制,这部分内容要与蛋白质、脂肪等章节结合起来,并能够区分导致食品褐变的反应:酶褐变、美拉德反应、焦糖化作用、脂肪酸败、抗坏血酸自动氧化;了解单糖和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功能;掌握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食品中多糖的重点在淀粉及果胶与贮藏加工的关系。

  3、脂类物质:

  了解食用油脂的分类并熟悉它们在贮藏和加工中的特性;了解油脂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并理解与油脂物性及贮藏加工稳定性的关系;重点掌握食用油脂的物性、调整及在食品中的功能,特别是与塑性脂肪、油脂的晶型、食品乳状液相关的内容;了解油脂组成评价指标;重点掌握油脂在贮藏加工中的化学变化,包括反应机理、产物、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涉及的反应为:油脂的水解、酸败、老化、氢化、酯交换,特别是油脂的酸败。

  4、蛋白质:

  重点掌握食品加工对蛋白质的影响导致食品食用品质及安全性的变化,包括有益的影响和不利的影响,加工因素包括热、碱、冷冻、氧化等;了解并掌握蛋白质的功能特性与食品加工及品质的关系,主要涉及蛋白质的溶解度、大豆凝胶、小麦面团、蛋白质组织化、乳化及起泡性。

  5、维生素与矿物质:

  了解食品贮藏加工中维生素的相对稳定性及不稳定因素;掌握食品贮藏加工中维生素矿物质损失的主要因素;掌握VB1、VB2、Vc、VA.VE.VD在贮藏加工中降解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矿物质与食品质量的关系;了解矿物质的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6、酶:

  了解酶的基本性质;了解漂烫、牛奶杀菌中的指示酶及意义;了解酶在食品加工保鲜中的作用;重点掌握与食品品质相关的酶及其作用,特别是与色泽、质地相关的酶;重点掌握导致食品氧化败坏的酶及反应(如脂肪氧化酶及多酚氧化酶),并与前面的章节联系,理解酶反应以及连带的次级反应,从而全面掌握食品中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7、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了解色素的分类及结构特征;掌握各类天然色素的结构特点、特性、在贮藏和加工中的稳定性,重点是血红素、叶绿素、花青素、黄酮类色素、类胡萝卜素、红曲霉色素;了解常用的天然与化学着色剂的特点及在食品中的使用方法。

  8、食品风味物质

  理解并掌握风味的概念,了解风味物质的特点;了解味感的产生、分类及评价指标;重点掌握影响味感的因素及与食品加工的关系;重点掌握酸味、甜味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重要的呈味物质;了解食品中风味增强剂种类、用途,重点掌握味精及核苷酸类风味增强剂的特性及使用方法;了解动物屠宰后鲜味形成途径;嗅感部分要理解食品嗅感的复杂性,单纯的数量与质量不能决定食物的风味;了解嗅感物质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了解决定物质气味的官能团、食品中重要的气味化合物;重点掌握食品香气形成途径并了解控制和增强食品香气的手段和途径。

  9、考生应该关心食品化学相关的进展和热点问题。

  三、卷题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等约65分

  2.问答题约65分

  3.能力题约2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1.《食品化学》阚建全著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2.《食品化学》Owen R. Fennema等著王漳等译,北京轻工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811  课程名称:包装材料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包装材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包装材料的种类、包装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包装材料的成型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要求考生对包装材料学的研究动向有所了解。

  二、考试的内容:

  1、纸包装材料:

  (1)造纸原料。

  (2)纸和纸板的生产过程。

  (3)包装用纸与纸板的分类和性能要求、主要种类和用途。

  (4)瓦楞纸板和瓦楞纸箱的生产工艺。

  (5)瓦楞纸板和瓦楞纸箱性能的影响因素。

  (6)瓦楞纸箱的强度计算。

  2、塑料包装材料:

  (1)塑料包装材料概况,聚合物、聚合物合成、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基本概念。

  (2)塑料的分类和命名。

  (3)塑料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及性能。

  (4)塑料材料在包装中的应用。

  (5)塑料薄膜的种类、生产方法、特点、用途。

  (6)塑料容器的种类、生产方法、特点、用途。

  (7)其它塑料包装制品的种类、生产方法、特点、用途。

  3、其它包装材料

  (1)玻璃的原料和成型加工、玻璃的结构和性能。

  (2)玻璃容器的种类、主要性能、特点和用途。

  (3)金属材料的种类、主要性能、特点和用途。

  (4)金属包装容器的种类、用途和特点。

  (5)粘合剂的种类、特点和主要用途。

  (6)涂料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7)封缄材料和捆扎材料。

  三、卷题型及大致比例:

  1.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等30分

  2.简答题70分

  3.分析论述题与计算题5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1.包装材料学,王建清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2.包装材料学,刘喜生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

课程编号: 814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常用机构的综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对简单机械系统具备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1.平面机构结构分析

  运动副,平面运动副的类型,运动链。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自由度的公式及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分析

  用瞬心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用图解法(矢量方程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综合运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对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机构力分析的目的,何谓静力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惯性力的确定方法,动代换和静代换的条件。移动副中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的概念,及其在螺旋副中的应用;转动副中摩擦圆的概念,及其在考虑摩擦时的(静)力分析应用。构件杆组静定条件。

  4.运动副摩擦和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及表达方式;串联﹑并联、混联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自锁及自锁条件的求解方法。自锁在工程中的应用。螺旋机构的效率﹑自锁条件。

  5.机械的平衡

  刚性转子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条件及计算,适用场合。机构平衡的条件及实质,机构平衡的不同方法(利用平衡机构或平衡质量进行完全平衡和部分平衡

  6.机械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机器运动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等效构件的含义,等效力和等效力矩、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周期性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飞轮的几种作用,最大盈亏功和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

  7.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演化和应用。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极位夹角、摆角、急回作用、行程速比系数、死点、传动角、压力角等概念。机构倒置原理(或相对运动原理或反转法)及连杆机构的图解法设计:按连杆给定位置、按连架杆给定对应位置、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8.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凸轮机构优缺点及分类。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的运动和动力特性(刚性冲击和柔性冲击)。凸轮机构的基圆、理论廓线、实际廓线、压力角等概念。凸轮轮廓设计的图解法(相对运动原理或反转法)。设计凸轮注意事项:基圆半径、结构尺寸、压力角、受力、廓线变尖交叉运动失真之间关系。

  9.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形成、特性及其参数方程。渐开线齿廓的啮合传动特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各种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及重合度的含义。齿轮加工原理。齿轮根切的原因、危害、避免方法、最小根切齿数、变位目的、变位类型,变位齿轮尺寸变化情况。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各自特点及基本尺寸。当量齿轮含义及当量齿数。

  10.轮系及其设计

  轮系的分类和功用。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行星轮系的效率。行星轮系类型的选择,确定行星轮系中各轮齿数应满足的条件。

  11、其它常用机构

  其它常用机构的运动和动力特性及其应用。组合机构的组合方式及类型。

  三、主要参考书目: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孙恒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19210-0.

  四、试卷题型及比例:(需要使用计算器及绘图工具)

  1.概念题,以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选择题等其中一种或两种形式,约27%.

  2.计算及分析题,约73%.

  五、考试形式及时间: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课程编号:815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机械设计理论有较全面的认识;对各类机械结构的构成有深入的了解,对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有深厚的功底,熟悉机械设计的完整程序,对各种通用零件的设计及计算能熟练掌握,对机械设计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及时解决常见的工程设计问题且能辅助机械的制造工作,同时能用工程图形学的手段熟练表达所设计机械结构或零件的结构。

  二、考试的内容:

  (1)机械设计总论(含: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机械零件设计时的材料选择原则)。

  (2)机械零件的强度(含:材料/零件的疲劳强度、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3)了解摩擦/磨损/润滑的一般概念(含:摩擦、磨损的概念、润滑剂/添加剂/润滑方法、流体润滑的原理)。

  (4)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含:螺纹特性及参数、预紧和放松方式、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连接的设计、螺纹连接的材料及许用应力、提高螺栓连接强度的措施、了解螺旋传动)。

  (5)了解键/花键/销/无键/铆/焊/胶/过盈等连接方式。

  (6)带传动及链传动(含:了解带传动和链传动的优缺点、各自的特性及适应场合、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如弹性滑动与打滑的区别的概念等、V带的设计计算过程及其重要参数的选择原则和选择机理、其他设计有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链传动的运动特性、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如多边形效应的产生原因概念等、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套筒滚子链的设计计算程序)。

  (7)齿轮传动(含: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了解变位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了解齿轮传动的结构设计和传动与润滑等)

  (8)蜗杆传动(含:蜗杆传动的类型、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普通圆柱蜗杆承载能力的计算、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热平衡计算、了解普通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

  (9)滑动轴承(含:滑动轴承型式/材料/轴瓦结构/润滑剂选用等、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

  (10)滚动轴承(含: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和代号、类型的选择原则、轴承的工作状况、滚动轴承的尺寸选择计算、轴承装置的设计等)

  (11)轴(含:轴的分类、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

  (12)了解联轴器和离合器(含:联轴器的结构和类型/特性、联轴器的选择、离合器的特性和结构等)

  (13)了解减速器和变速器的结构(含:减速器的结构、变速器的结构、摩擦轮传动的结构等)

  (14)了解弹簧(含:圆柱弹簧的结构/制造/材料/许用应力、初步掌握圆柱螺旋弹簧的设计计算、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等)

  三、卷题型及大致比例:

  1.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等20分

  2.简答题30分

  3.分析论述题与计算题10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机械设计(第四版),邱宣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课程编号:816   课程名称:包装工艺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包装工艺过程中具有共同性的工艺原理与技法有全面了解;包括包装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通用包装工艺、专用包装工艺、主要包装技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要领、包装工艺规程的制定过程。要求考生了解国内外经典包装工艺的内容与特点。

  二、考试的内容:

  (一)包装工艺理论基础

  1、熟练掌握力学因素对产品储运影响规律、流通环境中产品与包装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包装微生物防护技术原理,理解一般物流环境对包装质量的影响方式。

  (二)通用包装工艺

  2、采用纸制品包装工艺

  熟练掌握“现场制袋充填封合纸袋包装工艺”、常用纸包装裹包工艺方法、纸箱包装工艺路线。

  3、采用塑料制品包装工艺

  熟练掌握“现场制袋充填封合塑料袋包装工艺”、泡罩包装常用材料与工艺过程、贴体包装常用材料与工艺过程、拉伸包装常用材料与工艺过程、收缩包装常用材料与工艺过程。

  4、采用其它材料制品包装工艺

  熟练掌握金属喷雾罐包装设计流程、食品饮料玻璃容器包装工艺流程、木箱与托盘包装的加固与防护工艺方法。

  5、充填与辅助包装工艺

  熟练掌握液体物料灌装计量常规工艺方法、固体物料充填计量常规工艺方法、包装容器常规封合与粘合工艺、货物单元的捆扎加固方法、贴标与套标技法。

  (三)专用包装工艺

  6、环境防护包装工艺

  熟练掌握第二类防潮包装设计与计算、气像防锈包装设计与计算、防霉包装质量控制与应用、泡沫塑料缓冲防震结构设计、内部温度不变与可变的保温包装设计计算。

  7、化学防护与生物防护包装工艺

  熟练掌握典型真空与充气包装设计与计算、脱氧包装设计与计算、无菌包装工艺路线(材料、设备、工艺流程)。

  三、主要参考书目:

  潘松年主编《包装工艺学》,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版)ISBN 978-7-80000-631-9,(2011年7月版)ISBN 978-7-5141-0204-5

  四、试卷题型及比例:(需要使用计算器)

  1.简答(包括名词解释、画图分析)题约30%

  2.分析与论述题约30%,

  3.计算题约40%

  五、考试形式及时间: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专业型——

课程编号:905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微生物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特点、生长规律、菌种选育、菌种保藏等基本知识;掌握常见常用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应用和培养方法;掌握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掌握灭菌的原理与方法;掌握寻找新菌种的途径;掌握分离、选育和保藏微生物菌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考试的内容:

  1、微生物形态结构:

  (1)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个体形态和菌落形态特点。

  (2)原核、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4)常见常用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5)病毒的形态及结构特点。

  (6)噬菌体与发酵生产的关系。

  2、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

  (1)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

  (2)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与操作步骤。

  (3)培养基的分类、各类培养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3、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1)微生物的主要产能方式。

  (2)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4、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1)测定微生物生长的主要方法,各种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指导生产实践。

  (3)各种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有害微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各种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5、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主要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与微生物的关系。

  (6)菌种衰退的原因,菌种保藏的主要方法及各种方法保藏菌种的基本原理。

  6、微生物生态

  了解微生物分布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掌握寻找新菌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三、试卷题型及大致比例:

  1.名词解释等30分

  2.简答题60分

  3.技能题60分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1.微生物学,周德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010年第18次印刷。

课程编号:906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是蛋白质、核酸、酶、脂肪、淀粉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学活性及其分离、纯化和测定方法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这些大分子在机体中的代谢和动态过程具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及其调控过程;围绕中心法则,考生需要对DNA复制、转录、翻译即蛋白质生物合成有较清楚的了解。

  二、考试的内容:

  1、氨基酸和蛋白质化学,这一部分要掌握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电点、特殊氨基酸的机构和功能、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蛋白质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了解蛋白质的分类及蛋白质的提取、制备、分析和研究方法。

  2、掌握酶的化学本质、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及作用的机理、动力学,酶的活力测定。掌握酶的概念、命名、多酶体系。

  3、维生素是人类健康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维生素的主要功能,重点是作为辅酶的作用。

  4、重点掌握核酸分子的化学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核酸在生物大分子中的作用,了解核酸的提取和测定技术。

  5、考生应了解生物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为生物提供能量的,掌握氧化呼吸链和ATP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6、糖代谢是整个生物代谢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代谢的枢纽,生物的合成、分解、物质的循环、能量的利用都必需通过糖代谢来连接和完成。考生务必掌握糖的酵解、三羧酸循环途径及能量的产生与转移。

  7、掌握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和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了解生物是如何从脂肪酸获取能量的。

  8、学生掌握蛋白质的降解,重点掌握氨基酸代谢的共同途径-联合脱氨作用,掌握必需氨基酸。

  9、DNA复制是了解和掌握生物繁殖的关键。考生应该重点掌握DNA的复制过程、复制机理、不同细胞DNA复制酶和复制机理。

  10、RNA的转录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重要过程,也是遗传信息横向流动的重要过程。考生应该掌握RNA的转录、RNA的转录后加工及在RNA指导下的RNA和DNA的合成和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作用。

  11、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考生应该掌握遗传密码的主要特性和遗传密码重要意义。

  12、考生需要掌握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过程、生物学意义、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概况与异同。

  13、现代生物技术的关键是搞清楚基因表达调控过程。考生需要掌握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过程。

  三、卷题型及比例:

  1.名词解释、填空、是非、选择题等约30%

  2.简答题约30%

  3.综合分析题、问答题或计算题约4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课程编号:907   课程名称:食品技术原理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食品技术原理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主要的食品成分和食品加工的原理和技术特征等有较全面的掌握;要求考生对食品技术原理的研究动向有所了解。

  二、考试的内容

  1、熟练掌握食品的低温处理和保藏的目的和原理,掌握冷却与冻结、冷藏与冻藏、回热与解冻的理论,并熟悉相应的加工处理方法,为食品的冷藏和冷冻处理打下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食品干燥的基本理论和干燥过程中食品物料的物理与化学的变化,熟悉对流、接触、冷冻和辐射干燥的方法和装置,为食品的干燥与贮藏打下理论基础。

  2、熟练掌握微生物的耐热性、食品的热传递和杀菌强度和杀菌时间的计算及评价。了解食品加热杀菌的基础理论和罐藏食品热传递的方式,掌握杀菌强度和杀菌时间的计算和评价的方法,熟悉食品加热杀菌和热力杀菌装置。

  3、熟练掌握肉制品加工特点、主要畜禽种类的特征、肉的原料加工特点,了解肉制品加工现状和研究热点。掌握肉的形态学与肉的质量关系、肌肉组织,特别是横纹肌的结构。了解蛋白质与肉的风味、结构和肉的持水能力的关系。掌握腌制时发色的机理,掌握影响腌制质量的因素。掌握影响烟熏质量的因素。掌握肉的成熟与肉的品质关系,肉的腐败特征。掌握辅料对肉制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防腐剂、抗氧化剂和食品涂膜剂的作用机理。掌握肉发酵的原理和特点,掌握有关因素的控制。掌握主要肉制品的加工工艺。

  4、熟练掌握乳制品的基本概念,对乳的性质及成分的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加热及均质的作用,加热及均质条件的确立,均质及加热对乳的影响等。掌握乳的验收和乳的冷却技术。对杀菌鲜乳和灭菌乳的生产原理有全面的理解。掌握甜炼乳的加工工艺,淡炼乳加工方法,不同乳粉的生产机理。了解酸乳、奶油与干酪的加工原理。

  5、熟练掌握我国饮料的分类方法和软饮料的种类,水处理的方法,饮料中各种原料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掌握单糖浆和终糖浆的制备;碳酸化过程及灌装等过程,工艺计算;碳酸饮料质量问题及其预防措施。掌握果汁饮料所用原料果中主要成分的加工性能;了解果汁生产的一般过程。了解HACCP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

  6、熟练掌握面制品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及其化学成分和性质,熟悉和掌握各种原辅材料的工艺性能,能根据各种面制品对品质的不同要求,正确选择所需得原辅材料。掌握面包生产中的加工理论、工艺和方法,能根据配方进行物料衡算和各工序相关的计算,并能根据所使用的原辅料和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正确选择工艺条件和加工方法。了解饼干的分类和配料方法,熟悉和掌握各种饼干生产工艺流程、加工理论及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目

  1.食品技术原理赵晋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食品工艺学(第二版)赵晋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四、试卷题型及大致比例

  1.名词解释、填空、是非、选择题等:约30%

  2.简答(包括论证、画图分析)题:约30%

  3.分析题与论述题:约40%

  五、考试形式及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小时(满分150分)。

分享到: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