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大纲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5-11-16 11:47 考研教育网
为方便考生能有针对性的复习,考研教育网将2015年与2016年考试大纲做了对比,对有变化的内容做了区分,方便考生学习理解。
2016年大纲 | 备注 | 2015年大纲 | ||||
章 | 节 | 知识点 | 知识点 | 节 | 章 |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 |||||
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 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新增 |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 |||||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 |||||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世界的物质性 |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 物质世界和实践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
删除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 |||||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 |||||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 |||||
社会的物质性 | 社会的物质性 |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新增 |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 |||||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 |||||
实践与人的存在 | 实践与人的存在 |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 |||||
人和自然的关系 | 人和自然的关系 | |||||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
规律及其客观性 | 规律及其客观性 | |||||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 |||||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 |||||
发展的实质 | 发展的实质 | |||||
发展与过程 | 发展与过程 | |||||
删除 | 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 |||||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 |||||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 |||||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 |||||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 |||||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 调整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 ||||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 |||||
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 新增 | |||||
删除 |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 |||||
删除 |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 |||||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认识与实践 | 认识的本质、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 | 新增 |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 |||||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 |||||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 |||||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 |||||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 |||||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真理与价值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调整 | 真理及其客观性 | 真理与价值 |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 ||||||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
价值及其特征 | 价值及其特征 | |||||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 调整 |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与创新 |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 新增 |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 |||||
自由与必然 | 自由与必然 |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 |||||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调整 | 旧历史观的缺陷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 |||||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 新增 |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 |||||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 |||||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 |||||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
社会形态的内涵 | 社会形态的内涵 |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 |||||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 |||||
阶级分析方法 | 阶级分析方法 | |||||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 |||||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 |||||
科学技术的含义 | 科学技术的含义 | |||||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 |||||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 |||||
人的本质 | 人的本质 | |||||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 |||||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 |||||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 |||||
个人与社会历史 | 个人与社会历史 | |||||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 自然经济 | 新增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
换了位置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
商品的二因素 | 商品的二因素 | |||||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 |||||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 |||||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调整 |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换了位置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换了位置 |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换了位置 | |||||
劳动力称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
所有制和所有权 | 所有制和所有权 | |||||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 |||||
剩余价值的实质 | 剩余价值的实质 | |||||
资本的本质 | 资本的本质 |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率 | |||||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
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 | |||||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 |||||
资本有机构成 | 资本有机构成 | |||||
相对过剩人口 | 相对过剩人口 | |||||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 |||||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 |||||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 |||||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调整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 调整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 ||||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 |||||
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 | 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 | |||||
垄断与竞争 | 垄断与竞争 | |||||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 |||||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 | |||||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 新增 | |||||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 |||||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 |||||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 |||||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 |||||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 |||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 |||||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 |||||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 |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 | |||||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 |||||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 |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 | |||||
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 | 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 |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 |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 | |||||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 |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 | |||||
社会主义民主 | 社会主义民主 | |||||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 新增 |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 |||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 新增 | |||||
删除 |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化 | |||||
换了位置 |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 |||||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 ||||||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 ||||||
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 换了位置 |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 ||||||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 ||||||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 ||||||
删除 |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 |||||
删除 |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 |||||
删除 |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 |||||
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 ||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 调整 |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 |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 | |||||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 ||||||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 调整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
注:
1、新增:绿字内容为2016年新增内容。
2、删除:蓝字部分为2015年知识点,但是2016年已经删除掉该知识点。
3、调整:红字部分为2016年修改了2015年的部分表述。
4、调换位置:为内容没更改,但是知识点位置有调整,需要考生关注。
5、本表为考研教育网老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