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手机网

考研政治
复习经验

考研政治教程 马哲 第一章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2011-04-11 09:34    教育论坛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

  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④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⑤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

  ②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和唯心史观(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特别是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时所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物质"定义中。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济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关于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①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意义(绝对性)是指,虽然从本体论上说,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但只有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物质和意识区分开来,才能展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样的最基本的哲学关系。否则,哲学基本问题乃至哲学本身就无从谈起。因此,承认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是哲学存在的前提。

  ②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意义(相对性)是指,从本体论上,哲学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果解决了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之后,仍然把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就是错误的,毕竟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必须再把意识和物质统一起来,才是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③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④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造。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如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去定义物质,着重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方式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回答。

  列宁物质定义还表明,只有先在本体论上肯定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之后,再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也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统一于物质,因此二元论是错误的。

  ②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物质定义明确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可反映性。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因而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探索宇宙奥秘指明了方向。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列宁物质定义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列宁说,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b.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即对于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形成不同主观意识。

  c.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虚假映像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

  ③坚持唯物辩证地理解意识本质的科学原理的理论意义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就能作到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b.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

  c.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最终仍是堕入唯心论。

  • 学员381586: 今年我的一级建造师通过了,市政实务113分,感谢建设工程教育网,感谢齐锡晶老师。
  • 学员l370163191:2013年一级建造师3门公共课通过了,感谢建设工程教育网的齐锡晶老师!
  • 学员tanjw2002: 今天拿到监理工程师证书了。建设工程教育网的老师讲解很到位,感谢齐锡晶老师和王竹梅老师。
  • 分享到: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