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手机网

考研政治
复习经验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2011-06-29 08:46    教育在线

  笔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内部讲义上,一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她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领/导航广告用语)实际就是明确的告诉学生哪些笔记记在笔记本上,而哪些记在讲义上。记在讲义上的讲解以叙述为主,记在笔记本上的以题目为主。讲义上的笔记与讲义内容结合紧密,不配合讲义难以系统化,故未整理。这里整理出来的是其记在笔记本上的辨析、选择部分,都是张俊芳念、上课记的。答案可能有出入,参见上述教材。

  第一单元 唯物论——马哲的逻辑起点

  1、 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BCD

  A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C 意识有无能动作用

  D 社会发展有无客观规律

  E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 马哲是科学,是因为:ABCDE

  A 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B 是客观真理

  C 是具体真理

  D 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E 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F 科学之科学

  G 绝对真理的体系

  3、马哲的理论来源是:ABCD(注意!不是直接理论来源)

  A 古代朴素唯物论

  B 古代自发辩证法

  C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D 近代唯心辩证法

  E 近代形而上学哲学

  F 近代唯心主义哲学

  4、马哲同旧哲学不同,它在内容上实现了:DE(本提问的是“在内容上”,把题干看三遍以上!)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B 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C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E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5、属于人本主义的观点的是:D

  A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英国贝克莱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 世界统一于存在(这里的“存在”区别于“思维存在统一性”中的“存在”,也区别于“存在主义”的“存在”,这句话是德国?杜林的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二元论哲学命题。我们在座的文科同学将来考上研究生的话要学习的第一门课就是一本恩格斯的“天书”——《反杜林论》,反的就是这个杜林。)

  C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注意!这句话是德国黑格尔一个正确的辩证法命题!完整的表述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都是必然灭亡的”黑格尔的辩证法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要的影响。但黑格尔的话有对有错,要谨慎。)

  D 存在先于本质(这是法国萨特的人本主义命题。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学生。80年代中国大学生最喜欢读他的《存在与虚无》,从这本书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属于存在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绝对和相对的区别与永恒和暂时的区别;无条件和有条件与无限和有限的区别。

  第二部分 辩证法

  1、 “对事物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D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 实践是人与外界活动的中介,是指:ABCDE

  A、 通过实践活动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转换

  B、 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 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 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的精神产品

  E、 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为改造客体提供目的、计划、方法等精神产品

  3、 主观世界是指:BCDE(注:这个题我没有弄明白为什么CE都选,不过背过就是了!)

  A、 意识的产物

  B、 客观世界的反映

  C、 意识活动过程

  D、 知、情、意的统一

  E、 意识活动的成果

  4、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ACDE

  A、 人的大脑

  B、 思维的发展

  C、 客观存在

  D、 社会存在

  E、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5、 中国古代辩证法传统中的两大优良传统是:DE

  A、 天人合一观

  B、 知行统一观

  C、 形神统一观

  D、 整体观

  E、 矛盾观

  6、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学说)——矛盾——两重性质(同一性、斗争性)——精髓[普遍性、特殊性(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7、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有:ABE

  A、 一方克服另一方

  B、 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C、 双方达到绝对同一

  D、 双方的调和

  E、 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第三单元 认识论

  1、 辨析:“量的积累就引起质变”(量的积累仍是量变,必须通过“度” 的界限)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分量、质变的根本标志”(“度”是区分本质、量变的根本标志)

  2、辨析:“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事物原因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V),因此在事物发展中无作用(X)”(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机械论)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都不可选择)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 转化关系:必然性的东西可以是偶然的,偶然性的东西可以是必然的——恩格斯

  4、 假象(客观)可以引起错觉(主观);但假象不等于错觉

  5、 从抽象上升的具体的思维方法,其逻辑过程的起点是:D

  A、 具体事物

  B、 感性认识

  C、 实践活动

  D、 思维的抽象

  6、 从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BE

  A、 感性具体

  B、 思维具体

  C、 客观事物某些方面的规定、概括

  D、 逻辑思维的中介(中间环节)

  E、 多种规定的统一

  7、 两种认识论的对立(区别:认识的本质)

  ①唯心论的先验论——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有的唯心论都是先验论——坚持先验论和坚持唯心论是一致的

  ②唯物论的反映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切唯物论都是反映论——坚持反映论和坚持唯物论是一致的

  a.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实践和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机械反映论

  b.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能动反映论

  8、 辨析:“凡是亲眼所见的就是真实的、眼见为实”——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和不真实的;判断反映真实不真实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9、 人(现实的人)是认识主客体的统一: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社会主体

  10、 认识是:ABCDE

  A、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重构

  F、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11、①真理——客观性——具体性——全面性——过程性——历史性——普遍性——条件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②真理——客观真理——具体真理——普遍真理——一元真理(唯物主义:彻底的一元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12、辨析:

  ①“相对真理就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②“相对真理是基本正确,但包含有错误成分的真理”

  ③“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辨析题解题套路:A如何,B如何,所以A不是B(先在规定性)

  *形而上学(包含)诡辩论(包含)相对主义(最大的相对主义者是庄子;我国明代哲学家李贽:是非无定质)、绝对主义

  1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可以理解为:CDE

  A、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的概括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E、 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辩证法中,一致==同一==统一;马哲中每一部分的概念体系都是相对独立的

  *辨析题:对/错/不完整(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不能分开独立成立),不完整的命题应先完整起来

  14、辨析:“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是绝对的”——不完整,将其完整后再解释

  第四单元 历史观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的辩证过程是:ACE(与实践、具体事物相关)

  A、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2、 生产方式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内容上说包括:ABCDE(七一讲话的最新提法)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产业结构

  D、 劳动分工

  E、 生产的组织和管理

  3、 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盲目的、人管不着),由于社会发展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研究、考察人

  4、 历史观(三个代表):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人的物质活动);关于社会意识的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关于人的学说(一切哲学的结论)

  5、 下列那些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CEF(标准:三要素)

  A、 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 企业管理水平高和低的关系

  C、 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分配关系

  D、 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

  E、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F、 人们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6、 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BCDE(进入上层建筑的必须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监狱

  C、 法院

  D、 哲学(马哲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E、 艺术(形式无阶级性、内容有阶级性,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F、 语言学(语言是实践劳动的产物,无阶级性)

  7、 社会形态是指:ABCD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 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的统一

  C、 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统一

  D、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的统一

  E、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历史观部分的选择题试用替换概念

  8、 辨析:“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应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先进。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具有强烈的惰性,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动力,是指:D

  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 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0、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

  A、 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 社会存在的反映

  C、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

  D、 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客观精神”的提法在哲学上是错误的)

  E、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11、辨析:(参见“讲义”121②-⑤)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12、辨析:(参见“讲义”122②③⑥)

  “历史发展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注:答案如有出入,请大家自行查对,应以上述教材为准.另外不知那位考友有导航课堂上发放的林代昭邓论部分的补充材料(这份材料很好,可惜我没有领到,希望大家共同去寻找然后扫上来。只有复印的几张纸,比其内部讲义要精炼,希望上过的考友把它贴到网上来)。我恳请上暑期领/导航的考友慷慨相助,共同进步。

  • 学员381586: 今年我的一级建造师通过了,市政实务113分,感谢建设工程教育网,感谢齐锡晶老师。
  • 学员l370163191:2013年一级建造师3门公共课通过了,感谢建设工程教育网的齐锡晶老师!
  • 学员tanjw2002: 今天拿到监理工程师证书了。建设工程教育网的老师讲解很到位,感谢齐锡晶老师和王竹梅老师。
  • 分享到: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